一條自動生產線正在將毛坯的鋁塊加工為手機殼成品,除了上下料之外,鉆孔、打磨、拋光、檢測等流程均由機床和工業機器人完成。這是東莞智能化展示中心里最常見的一幕。
“以往東莞以生產手機著稱,接下來東莞要為手機生產提供制造設備。‘全球制造基地’的名聲不會改變,但是底子和內容會變。”出現在東莞的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馬俊慶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東莞開始探索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等新型生產模式。在6月和大連機床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后,東莞智能制造裝備基地迅速完成了從規劃到市場的轉變。
“與大連機床集團合作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東莞產業結構由人口密集型轉變為智能制造型的關鍵一步,也是制造業由依托廉價勞動力轉向依托科技含量的必經之路。”大連機床東莞創業孵化基地所在的東莞謝崗鎮鎮委書記賈貴斌說。
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東莞的變化也是珠三角持續發力裝備制造領域、整體產業布局繼續由“輕”向“重”邁進的一個縮影。
有別于遼寧、山東等地以重大裝備為主的老工業基地,廣東的裝備制造往往是作為主導產業的配套,對重大成套設備的設計、制造經驗不足,在核心技術上一直依賴進口。
為轉變這種基礎裝備制造薄弱的狀況,2011年,廣東省決定投入4000億元資金,轉型升級裝備制造業。到2013年,珠江西岸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25.7億元,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約19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5.3%。
盡管珠三角地區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有了一個量的提升,但對于區域內裝備市場的需求仍“捉襟見肘”。在今年11月底舉行的廣東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就明確表示,廣東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裝備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龍頭,是未來珠三角地區產業布局的重點。
市場需求是珠三角產業布局加快“重型化”的主要動力。以東莞為例,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作為“世界制造之都”,當地已形成龐大的電腦、通訊和消費性電子3C產業集群,而3C正是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未來重點市場突破方向。
“以往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業,尤其是3C產業的核心零部件生產,其制造設備均靠進口,這樣一來,投入到設備上的高額成本必然壓縮了利潤。未來只有設備先行,才能打破這種窘境,這就給我們這樣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了空間和機遇。”馬俊慶說。
此外,傳統制造業日益強烈的“機器換人”需求也成為強大的市場催動力。賈貴斌說,在傳統模式下,當地企業通常一個人照看兩臺機器,而在自動生產線上,一臺工業機器人可以控制8至10臺設備,“按照‘三班倒’的工作制來算,一條生產線可以省12個人工,以行業人均5000元的月工資來算,一年可省下72萬元,那么機器換人只需一年即可回本。”
馬俊慶說,“機器換人”意味著制造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其中包括數控、無人技術、機器人等一系列技術難題,而這都有賴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對癥下藥”,“近年來隨著技術創新、與國際標準主動接軌,國產設備已能在精加工領域占領一席之地,給傳統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助其延長產業鏈,增加利潤環節,是一舉多得。”
珠三角產業“重型化”的努力,還有可能適度減緩制造業外移的步伐。馬俊慶說,市場實踐表明,對智能制造和機器換人的需求最旺盛的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本地裝備制造技術的升級對于將部分仍具競爭力的制造環節留在國內具有重大意義。
東莞乃至廣東省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徹底敞開了政策扶持大門,各項配套舉措紛紛出臺。在這一過程中,擁有較強技術儲備和產業能力的國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成為當地的“香餑餑”。
在這一模式中,創新、創業被放在了重要位置。賈貴斌說,和以往的基地不同的是,此次廣東的智能制造基地專門拿出空間用于“創業孵化”,孵化基地已經提供了生產設備,下游的創新創業企業可直接“拎包入住”,降低了生產成本與風險。同時在大企業的帶動下,下游企業也能吸收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快速地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