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山東鋼鐵(600022.SH) 、南鋼股份(600282.SH)多只鋼鐵股漲停,漲停的背后,則是鋼鐵企業經營情況的短暫好轉。
鋼鐵企業經歷了上半年的慘痛后,迎來了一個堪稱“美好”的七月。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網站發布數據稱,借7月鋼材價格反彈之際,全國86戶重點統計鋼鐵企業扭虧為盈,當月實現利潤23億元,銷售收入利潤率0.77%,為今年以來最高利潤率。
數據顯示,1-7月份列入中鋼協財務統計的全國86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49億元,同比增加46億元。其中,虧損企業合計虧損119億元,同比減虧56億元。
在鋼鐵行業微利甚至虧損大勢下,7月份鋼材市場“反轉”,然而這種行情能否持續下去?多位鋼鐵業內權威人士認為,鋼鐵企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7月份價格出現反彈,但不會持續太久,鋼鐵大勢依然嚴峻。
中國聯合鋼鐵網主編胡艷平分析認為,6月份以來,主要鋼材品種及鐵礦石出現不同幅度上漲,但鋼鐵業的“金九銀十”恐不能如期實現,下跌將成為主旋律,因為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面,均缺乏足夠支持。
首鋼總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承偉對本報記者表示,鋼鐵目前有點好轉,但大勢還是不行,在形勢和效益不好的情況下,企業將會轉型,首鋼已經在探索轉型之路。目前首鋼的工作重點已經從以鋼鐵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為主的階段,轉向以首鋼北京地區發展高端及都市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目前首鋼非鋼產業占集團銷售收入的37%。
短暫反彈
鋼鐵價格上漲,但礦價漲幅仍大于鋼價漲幅,企業成本壓力巨大
來自中鋼協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86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在凈利潤和銷售收入利潤率方面都有所增長,7月份利潤率甚至創下今年以來最高點。
中鋼協認為,在經濟明顯減速、競爭日趨激烈、價格中樞大幅降低等嚴峻形勢的挑戰下,鋼鐵行業仍然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利潤,今年全國鋼鐵行業的經濟效益或將好于去年。
今年前7個月,鋼鐵行業主要指標中同比向好的有: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1.7倍、虧損企業減虧32.1%、銷售收入利潤率提高0.22個百分點、總存貨降低8.86%、總存貨中的產成品存貨降低2.62%、長期借款降低1.37%、計提折舊增長0.66%。同比指標反映不足的分別是:負債總額同比增長6.78%、資產負債率升高1.54個百分點、短期借款增長15.25%、應收賬款增長4.32%、應付賬款增長1.61%。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盛志誠對本報記者表示,上半年鋼企確實比較艱難,但7月份經歷了一個反彈的過程,助推了鋼鐵價格的上漲,但礦價漲幅仍大于鋼價漲幅,企業成本壓力巨大。
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7、8月份鋼鐵PMI指數分別為52.5%、53.4%,連續兩月回升至榮枯線之上。
7月份的反彈刺激了部分鋼鐵企業生產節奏,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粗鋼產量6628萬噸,同比增長12.8%;當月粗鋼日均產量為213.81萬噸,環比增長1.24%
而從2013年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運行情況來看,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0.4%(以下增加值增速均為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率),比7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從環比看,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93%。1-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
微利大勢
增長保下限無憂,也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國家無需再出刺激性政策,政策預期因此減弱
在鋼鐵行業整體大勢嚴峻的情形下,鋼企利潤反彈局勢能持續多久成為業內關注的話題。
中國聯合鋼鐵網主編胡艷平認為,受6月以來中央微調措施影響,7月份各項指標多好轉,當月PPI、外貿出口、用電量及制造業PMI等均環比出現回升態勢,顯示實體經濟進一步下滑勢頭得到遏制,并呈現回升之勢,也為全年GDP增速保7.5%奠定了基礎。這預示著增長保下限無憂,也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國家無需再出刺激性政策,政策預期因此減弱。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張欣欣在一個中青年論壇上表示,鋼鐵企業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益的任務依然艱巨,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首先,調整結構,轉變方式是我國經濟以及未來幾年的主基調,所以鋼鐵的需求不會有較高的增長。其次,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鋼鐵出口的增加難度比較大。第三,由于產能持續增加,原料價格、融資成本等多重交互,鋼鐵行業仍將是微利經營。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張長富表示,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產能和產量發展的峰值平臺,面臨“高產能、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嚴環保”的嚴峻挑戰,只有充分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和“環保造成的壓力”,努力推進全行業的轉型升級。
“鋼鐵企業圍繞主業,發展非鋼產業,實現適度多元化,已經不是局部問題、戰術問題,而是事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問題、戰略問題。”張長富說。
首鋼、鞍鋼、攀鋼等諸多大型鋼企紛紛開始轉型之路。首鋼總公司新聞處處長吳建新對記者表示,首鋼現在已經開始轉型,一方面是對鋼廠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是向高科技產業和新產業轉型,包括機械制造、汽車零配件、金融及文化產業等方面,形成各產業相互支撐的局面。